各级公务员夫妻两地分居现象期待政策关怀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获悉,近年来,随着公务员考试和遴选制度的推行,中央到地方各级机关家在外地或者两地分居的年轻公务员越来越多。有的因为专业的原因夫妻双方考到了不同的地方,有的因为上级机关遴选,基层公务员夫妻一方考到了省级或市级机关等等,造成了当前一大批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干部(以下统一称为公务员),特别是35岁以下(一般来说,公务员考试和遴选的年龄要求都是35岁以下)的公务员夫妻两地分居的现状。
这些两地分居的公务员,如果是一方在企业工作还相对好些,如果是双方都在党政机关上班,那么很多人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网上看的一个因夫妻两地分居而苦恼的帖子。原帖是这样的:
“我不是辽宁人,结婚家安在金州,考公务员在北三市工作。老公在金州工作,每周只能来我在的城市一次。现在宝宝快一岁了,妈妈一个人从老家过来帮我带孩子。想想妈妈,快60了,一个人带孩子;想想老公,来回奔波;想想宝宝,每周只能见到爸爸一次。一切都是因为我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作,叫我怎么能不愧疚。我就是个小女人,做不到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我只想把我的小家安顿好,跟大多数人一样上班下班回家。现在的我,就像被一张网捆住了,想要挣脱却动弹不得。接下来,还有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一系列问题。我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回家的路啊,怎么这样难走……”
回复中:“有的人说我比你还苦,默默等政策;有的人说,我和爱人都在努力考试,争取考到一起;有的人干脆建议离婚等等”,各种回复都有,大部分人都表示感同身受,苦恼不已。
也许你所经历的平淡的生活,正是别人所苦苦追求的。没有经历过两地分居的人可能并不能理解其中的苦,所有经历过的人大概也不会有多少人愿意再去品尝其中的滋味。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是2011年遴选到省直机关的,本来我和爱人都在同一个县的县直单位上班,而且是在一栋大楼里的同一层楼,一个东边,一个西边,每天可以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很多人开玩笑说:“你们是夫妻双双把家还”。我来省城的那一年,我的儿子刚满一岁。
从我到省直单位的那一年起,为了能尽快团圆,为了能到同一个地方上班,我的爱人就为考试而努力中,因为在我们看的见得道路上,几乎就只有考试一条,她每年至少参加三次以上的考试(国考、省考、遴选),因为专业、学历等方面的原因,报考的岗位少,而且竞争的非常激烈,基本上都是不少于30:1以上。
她其中有两次笔试还不错,进入了面试,可惜现场发挥的不好,没有最终入选。因为要考试,她的压力非常大,一边带孩子,一边啃书本,一边还承受着各种琐碎生活的压力。虽然我基本上做到每周回去看她和孩子,可是每次看着她日渐稀少的头发,憔悴的身影,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后吃力复习习题的样子心里总是一阵阵的内疚和心痛。
刚成立不久的家庭,儿子又这么小,正是需要夫妻双方共同付出、共同建设的重要时期,有那么多的事情却只能由她一个人来承担,不仅是家庭的重担、抚养小孩的重任,还有那无法逃避的考试压力,这样坚持下来需要多大的毅力啊,我想我如果是她,说不定早就放弃了。虽然我在来的时候征求了她的意见,可是,谁能想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竟然是这么难,这么让人受折磨。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家里的事情越来越多,她的精力也越来越难以集中用于考试,这个的路似乎怎么也看不到曙光。
每次看到我的儿子,似乎是永远都着欠他一个快乐的童年,其他的小孩子总有爸爸在旁边保护、陪伴,能够每天送他上学、和他一起玩耍、一起做很多有趣的事情,可是我却只有通过手机陪他聊天,周末一天半的时间去陪陪他,让他不至于对我这个父亲太过生疏。
他的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开口叫人、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上幼儿园、第一次得小红花、第一次得奖状以及所有的家长会都没有我的参与,这些失去的时光,这些留下的缺憾,永远都不会有重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2011年那个现在想来让人心酸的决定,来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解决这个问题有这么的难。以前总认为只要努力,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的,现在看来,很多的事情不是光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在省直工作了5年多,也认识了一些和我一样情况的公务员,他们大部分也是通过遴选过来的,爱人在原单位,自己在省城,有的是刚过来,有的来的时间比我还长,一起聊天时,大家都是各有各的悲情故事,对夫妻双方分居的事情只有叹气摇头的份。
有的时候听说哪个人的爱人考过来了,一起庆贺并羡慕着;有的时候听说谁的爱人通过特殊途径调过来了,一起高兴并嫉妒着;有的听说哪个人因为分居太久而离婚了,一起同情并叹息着,有的听说哪个人坚持不住回去了,一起惋惜并掂量着;但大部分都是这样继续坚持着、苦苦盼望着。
有的人说,你在省直单位虽然两地分居,但是工资收入高。其实,通过遴选过来的公务员都能了解,全省的工资收入都是按照职务和级别来的,刚进来都是主任科员以下的干部,收入基本上和市、县差不多,经过前两年的基层调资,省直和市、县的差距并不大,甚至有的地方工资收入比省直还高。
虽然我比爱人高半级,但是工资收入就差不多,每个月拿到手3000元左右。因为要在省城里租房、吃饭、通讯和每次回家的路费,基本上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大半都贡献给了社会。
在来省城的4-5年里,从来不敢有买房的念头,虽然眼睁睁地看着房价往上窜,从7000元涨到了1万出头,我却也只能在梦中想象一下自己未来的安身之所。这几年,随着物价的上涨,路边的小饭馆里吃个粉也涨到了8元(刚来的时候5元),公交车票也从1元调到了2元,总也感叹工资收入永远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因为每次回家都要挤公交、坐火车、转汽车,去一趟花上4-5个小时,来回大半天的时间都耗在路上,回到家一身疲惫,到了省城又一身疲惫,还得花费不少的路费。碰到狂风暴雨、酷暑严寒的日子,更让人感到似乎累觉不爱。
周末两天,在家陪伴家人的时间一般也只有一天半。到了省城,没有亲人、同学朋友又少,就得慢慢品尝那份孤独和寂寞,几乎所有遴选来的干部,只要是夫妻两地分居的,普遍感觉到生活质量大大下降,都是非常清苦和无奈的。
遴选来的干部,基本上素质方面不错,又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且都是相对年轻的,所以在各自单位都承担了比较多的工作任务,又因为在外地,在省城没有家庭的牵绊,很多急、难、重的任务就交给了他们。这些人为单位增添了新鲜血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很多人连续几年都是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员、优秀工作者等。
很多单位的领导也非常的关心这些干部,总是尽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并充分保障他们的周末时间,但是限于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即使有的单位的主要领导多次找上级部门协调也无法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对于大多数没有特别机遇、特殊途径的干部来说,夫妻两地分居就是无法愈合的伤口,隐隐的痛。因为,工作上干的再好,再多的优秀、再多的先进又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的干部宁愿用这些优秀来换取组织上对自己个人问题的关心照顾,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
曾经有一部有影响力的美国电影《教父》里讲了这样一个人生观:“每一个人第一步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顾好家人,第三步要尽可能帮助善良的人,第四步为族群发声,第五步为国家争荣誉。而事实上作为男人,前两步成功,人生已算得上圆满,做到第三步堪称伟大,而随意颠倒次序的那些人,一般不值得信任。”对于各级公务员来说,何尝不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庭都不去照顾或者说照顾不好,你能说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吗?能信任他能会真心诚意的群众办事,为百姓谋福利吗?
我曾经在外资企业工作过,这个企业对夫妻分居的问题非常关注,认为夫妻双方在一起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公司人事部门经常创造条件让双方在一个城市工作。如果双方都在本公司,即使是不同的省份,也可以申请调到同一个城市;如果另一方在其他城市的其他公司且无法调动,一方就可以申请去另一方所在的城市分公司工作;如果另一方没有工作,公司可以优先录用职工的家属到一方所在城市分公司工作。这些举措,既体现了人文的关怀,又增加了员工的归属感,对公司的凝聚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到目前,这个公司的各项业务都在蒸蒸日上。
外资企业都能做到,可是党政机关却很难做到,有时候想还真是个怪论,一般来说企业是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成本意识较强,而各级党委政府的出发点是为人们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公务员两地分居,对单位、对家庭、对个人都有很大的影响,在金钱、精力上的造成了许多无谓损耗。在这种情况下,现实问题很突出,正式的规则却没有形成,那么潜规则自然大行其道,更容易形成拼关系、走后门的情况。这在一大批两地分居的公务员们之间产生了不好的心理影响。
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加以解决。在中央层面,国家曾出台了解决干部夫妻分居的相关文件(人调发[1991]12号、人发[1999]80号、人办发[2003]55号) 等等,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各地没有配套的制度和措施,没有力量去推动,地方上的公务员就无法感受政策的温暖和关怀。
近期,欣闻湖南和山东菏泽对干部两地分居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解决,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这对这两个地方的同志来说,真的是天降甘霖,希望这样及时雨能早一点降到我们这里来吧,也希望能普洒到全国各地。
(作者为公务员)
(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点击分享此信息: